10月15日上午,應生命科學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馬坤副研究員蒞臨我校,作題為“趨磁細菌Mms6調控生物礦化的機制以及生物醫(yī)學應用開發(fā)”的學術報告,,學院師生百余人參加。報告由學院副院長于飛主持。
馬坤介紹了中科院強磁場國家平臺的情況,,以及依托強磁場大科學裝置850M NMR在研究趨磁細菌Mms6蛋白礦化機制方面的進展?;谠摰V化機制,,成功構建了類似天然磁小體囊泡的類生物膜納米反應器,合成出晶型和磁學性質高度接近天然磁小體的超小類磁小體,。最后強調利用這些類磁小體實現了高效的腫瘤磁靶向功能,,并通過進一步的表面修飾,將納米抗體引入類磁小體,,成功制備出具有應用前景的免疫磁珠,。此次報告不僅促進了學術交流,也提升了大家對趨磁細菌在生物醫(yī)學方面的認知,。
專家簡介:
馬坤,,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7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獲得生物物理專業(yè)博士,。2017年至2020年在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同年加入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先后任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以通訊/第一作者(含共同)發(fā)表論文28篇,,包括在PNAS,ACS Nano,,Adv Sci,,Small,Anal. Chem.,,Chem Eng J,,Mater Today Adv,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Int J BiolMacromol等國際期刊上,,獲得國家專利一項,。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1項,,安徽省轉化醫(yī)學研究院科研基金項目1項,。主要從事趨磁細菌生物礦化,利用仿生礦化和高磁場精準調控磁性納米材料的形成及其在生物醫(yī)學診療領域的應用的相關研究,。目前已構建了一套成熟的利用趨磁細菌生物礦化蛋白/磁場強度與磁場梯度控制磁性納米顆粒尺寸與形貌的方法,,并創(chuàng)新性提出磁場梯度控制納米反應器的動力學機制。另外成功自主搭建配套的14.1T磁共振體外與體內的血管與腫瘤成像系統(tǒng),,實時生命檢測系統(tǒng)及H1,,F19,CEST多模態(tài)成像系統(tǒng),。
(生命科學學院 葉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