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應生命科學學院邀請,,北京師范大學張正旺教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陳有華研究員蒞臨我校并在生物東樓報告廳作報告,。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于飛主持報告會,,學院師生等150余人參加。
張正旺教授的報告題為“中國候鳥的遷飛通道及其保護”,,張正旺從候鳥遷徙與主要類群,、中國候鳥的遷飛通道、中國候鳥保護的成效與挑戰(zhàn)以及今后保護中國候鳥遷飛通道的建議等方面進行介紹,。他指出,,我國有全球近一半的候鳥遷徙通道,中國鳥類受脅原因主要有棲息地破壞和人類活動干擾,。棲息地喪失,、非法捕獵和食用、外來物種入侵等均會導致鳥類多樣性下降,。隨著我國候鳥保護管理體系逐步構建,,候鳥保護的國際合作顯著增強,,瀕危鳥類種群數(shù)量穩(wěn)中有升,但遷徙候鳥的保護仍然面臨嚴峻形勢,,未來需加強對鳥類的調查監(jiān)測和科學研究,。
陳有華的報告題為“氣候變化下的生物多樣性格局與風險建模”,,他從多樣性與氣候和人類干擾,、多樣性模式的定量化、野外多樣性分布與維持機制,、多樣性估計及多樣性滅絕風險評估等方面進行介紹,。針對如何有效評估和保護物種的問題,基于“木桶理論“建立了生命策略指數(shù)(LSI)模型,。就生物多樣性分布模式統(tǒng)計方法和指標,,構建了分布聚集指標體系,開發(fā)出多樣性估算工具,。此外,,他指出兩棲動物是對氣候變化極端敏感的類群,更易積累氣候債務,,特別對熱帶地區(qū)的無尾目將面臨更高的氣候債務滅絕風險,,應對當前和未來進行全面評估以制定合理的保護對策。
報告結束后,,參會師生就中國候鳥的遷徙和保護,、脊椎動物滅絕債務與保護等問題與兩位專家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專家簡介:
張正旺,,北京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世界雉類協(xié)會會長,、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動物學會鳥類學分會主任委員,、國際鳥類學家聯(lián)合會委員,、IUCN雞形目鳥類專家組成員、國家濕地科學委員會委員,,《Avian Research》《生態(tài)學報》等學術期刊編委,。長期從事珍稀瀕危雉類保護生物學、鳥類多樣性與保護,、鳥類繁殖生物學與行為學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專題等項目30余項,,發(fā)表SCI等論文120多篇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等,。
陳有華,,博士,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獲得者。2017年博士畢業(yè)于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2017年4月-2017年11月在阿爾伯塔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年11月底回國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長期從事生態(tài)統(tǒng)計建模,、宏觀生態(tài)保護與計算生態(tài)學等方面的研究,,已發(fā)表論文SCI論文百余篇,部分研究成果發(fā)表于Nature, Science Advances,PNAS, Ecology,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等TOP期刊,。
(生命科學學院 侯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