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我們即將迎來百年校慶,。百年師大鑄輝煌,一代代師大人為學校勵精圖治,、砥礪前行;百年師大正青春,,一個個師大人為學校奮勇爭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慶,,奮力創(chuàng)建一流,,學校的光榮與夢想,,離不開每一位師大人的傾情奉獻。為進一步選樹先進榜樣,,鼓舞師生斗志,,凝聚師大力量,校園網(wǎng)特推出“競相出彩獻百年”欄目,,講述師大人出彩故事,,展現(xiàn)百年師大卓越風采。
在化學化工學院的辦公室里,,仉華教授微笑著向記者走來,,帶著一種獨屬于師者的溫柔氣質,眼睛明亮而有神,,顯得十分干練,。一扇玻璃門將仉華的辦公室與學生們的實驗室隔開,她一有空閑就會和學生們交流探討實驗進展,,為學生們解疑答惑,。
仉華不到40歲就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2017年獲得了全省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資助,,她身上一直有著年輕有為的標簽,。“不過是認真做好感興趣的工作,?!必肴A謙虛地表示。沒有常人眼中科研工作者的嚴肅面孔,,仉華恬靜而淡雅,。學生們也總喜歡用“平易近人”來形容仉華老師。十多年的工作中,,她將“良師益友”這四個字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明理求學,踏實獨立
上中學時,,仉華便對化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千變萬化的化學分子結構令仉華著迷,每當使用嚴謹有序的科學方法探索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時,,她總是充滿驚喜,。興趣成為求學路上最好的“老師”,仉華的中學化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而本科,、碩士、博士這十余年的求學生涯,,她也矢志不渝地將化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本科時期的仉華長期擔任班級的學生干部,,四年下來鍛煉最多的是人際交往能力,。到碩士時期她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但在導師的帶領下,,她覺得自己“更像是在母親羽翼下無憂無慮的孩子,,太依賴于導師,反而缺乏了創(chuàng)新和突破,?!?/p>
“一直以來我只是順著課程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習,雖然順順利利,,但在導師的羽翼下總有原地踏步的感覺,,我猛然發(fā)現(xiàn),這樣固守成規(guī)的學習方式并不是我理想中的狀態(tài),,于是我決定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更加深入地投身研究?!必肴A回憶道,。
2010年,,仉華考取大連理工大學的博士,師從國內著名的精細化學專家彭孝軍教授從事染料與光化學的研究,。
三年多時光,,令仉華感受到了與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不同的學術氛圍?!霸谖易x博還未正式入學前,,導師便已經(jīng)給我發(fā)了許多文獻和材料,但這些文獻需要我們自己挑選,、學習和消化,。”仉華說,,“老師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我自主研究的能力,,從而在學習中找到靈感、做出成果,?!?/p>
“彭老師還會給我們提供優(yōu)越的實驗條件和豐富多元化的交流機會,激勵我們獨立探索,,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這三年多“放養(yǎng)式”的鍛煉讓仉華感慨頗深,,“必須要自己摸索,,導師提供的指導只有經(jīng)過自身的探索才能真正轉化成知識財富?!彼终J同這種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的教育方式,,在她后來從教后也有著自己老師教育理念的影子。
仉華說:“化學從來不是獨立的學科,,它與生物,、醫(yī)學之類的學科都有交融?!彼偸怯幸庾R地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大量閱讀交叉學科的文獻、期刊等資料,,長期的知識積累也使得她在科研中更加得心應手,,新的成果不斷產(chǎn)出:2020年,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Chemical Science》上發(fā)表論文《基于構象結構變化的COX-2和NAT分子邏輯門用于對肝臟疾病的可視化成像》,;2022年,,在化學類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發(fā)表論文《雙通道熒光探針用于同時監(jiān)測細胞中的過氧亞硝酸鹽和5-三磷酸腺苷》……
常懷仁心,不斷探索
“人體內部的變化是很奇妙的,就好像我們夜晚拿熒光棒照亮黑夜一樣,,生命體的生長變化和生理過程也需要被‘點亮’,。”提起自己的研究,,仉華仿佛打開了話匣子,,“熒光染料就是點亮生命體內的‘熒光棒’,點亮生命體內部的化學分子,,探測神秘的化學反應,。”
仉華及其團隊目前主要從事疾病診療用熒光小分子探針的設計與研發(fā)工作,,努力嘗試改變目前臨床上用于疾病診斷的功能性熒光試劑主要依靠進口的現(xiàn)狀,,同時開展了相關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
“有些臨床使用的熒光染料的合成成本相對較低,?!钡L期以來,國外占據(jù)著功能性熒光醫(yī)用試劑的生產(chǎn)出口市場,,為我國患者相關疾病的治療增加了大量的經(jīng)濟壓力,。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合成難度并提高分析識別性能?!必肴A認為,,只有生產(chǎn)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功能化的熒光試劑,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
為了實現(xiàn)這一想法,,熬夜做實驗成了仉華的“家常便飯”,有時為了讓數(shù)據(jù)更精準,,同一實驗會重復成百上千遍,。“只要工作起來,,仉老師便會全身心投入,精氣神連我們這些年輕學生都自愧不如,?!被瘜W化工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牛慧玉說道,。
“做好科研不只需要持之以恒,,創(chuàng)新也是不可忽略的重點?!必肴A說,,沿著前人走過的路前行,雖然方便但只是重蹈覆轍,只有咬牙堅持開拓新的道路,,才能取得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成果,。
她曾看到過身邊人因缺乏創(chuàng)新的能力,經(jīng)年累月地苦學,,卻沒有突破性成果,。仉華的心里也因此點亮了一盞警示燈:絕不能閉門造車,科研之路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
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準備放棄時,,仉華總是鼓勵學生另辟蹊徑,尋找新的思路,?!熬拖袷橇祷饔忠淮澹@讓我懂得知識積累與眼界開闊的重要性,,當你轉換思路,,會打開一片新的天地?!迸,;塾裾f。
仉華團隊目前共有5名老師,,近20名學生,。團隊主動跟蹤化學、醫(yī)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前沿知識和科研動態(tài),,廣泛與同領域及上下游研究領域的合作者保持高頻交流,長期致力于光化學和電化學融合發(fā)展研究,。
“一個人的成就再突出,,也離不開團隊的作用?!必肴A介紹,,在她的團隊中,匯聚著學歷背景不同,、學術專長各異卻都志趣相同的青年人,,每個人都發(fā)揮著各自的專業(yè)特長,支撐著實驗的順利進行,。
“我們還積極同臨床醫(yī)生合作,,需求幫助。他們提供的一些重要信息是我們目前科研攻關的原始出發(fā)點,,非常重要,?!钡牵A研究和臨床檢測中存在著很大的鴻溝,,需要不同專業(yè)的工作者去將其填平,。
談到科研成果如何實現(xiàn)應用,仉華有感而發(fā):“我們現(xiàn)在能做到的事,,就是借助校外臨床合作者的專業(yè),,拿到更多的生物和臨床的資源樣本,在基礎研究中廣泛驗證熒光試劑在臨床樣本中的性能好壞,,篩選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可用于臨床的化學試劑,。”
春風化雨,,教化育人
“我一直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夠‘健健康康’,,當然并不只是身體的健康,也包括精神的獨立,。這個標準并不低,,擁有獨立健康的三觀是保證學生們走出學校仍能安身立命的基礎?!必肴A對學生的要求并不僅僅局限在科研成績,,有良好的身心發(fā)展也是她十分重視的教學內容之一。
“擁有獨立探索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我培養(yǎng)學生的重點,。”仉華說,,“本科是研究的初級階段,,要注重激發(fā)其興趣,而碩士生,、博士生則更偏向于專業(yè)化發(fā)展,。想要走學術道路的學生,我會有意識鍛煉他們的科研能力,,而對于另外一部分想就業(yè)的學生,,就要創(chuàng)造和提升他們處事協(xié)調的能力?!?/p>
仉華注重因材施教,,從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每個階段的學生培養(yǎng)都是“私人訂制”式的。
“‘牛不喝水強按頭’是沒有用的,,教學也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己有向前走的內驅力。”仉華認為教育的過程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有時候一定是學生受益于老師嗎,?我看不一定,和學生溝通交流也是老師不斷學習新知識的機會,?!?/p>
“跟仉老師相處是沒有任何壓力的,她在我們心中就是一位好友,,我們在她春風化雨般的影響中成長,。”2016級化學化工學院研究生馮北斗說,。
“當我成為老師時,,一時間不習慣身份的轉變,怎樣與學生們相處曾令我十分頭疼,,是仉老師點撥了我,。”馮北斗回憶,,仉老師向他強調最多的就是“耐心”,,一定要重視學生們的訴求,簡單到及時回復消息對學生們來說都可能是一次肯定,。
仉華時時刻刻將學生們放在心上,,寒暑假總是擔心“學生們在學校的飯好不好吃?空調能不能用,?”在生活中她總將學生作為自己的朋友和親人一樣相處,。2021年春節(jié),許多學生留校做科研,,為了讓不能回家過年的同學們高高興興過節(jié),,仉華專門為學生們做了一頓年夜飯,與學生們一起吃餃子,、話家常,。
“教育本來就是以心換心的過程,不能只是說教和要求,,真誠對待學生,,學生自然會報以真心?!痹谪肴A的教育之下,,她的許多優(yōu)秀學生都已經(jīng)走上了工作崗位,鄭州果樹研究所的王彩霞,,鄭州煙草研究院的馬莉敏,,河南大學的聶亞敏……無論是否依然從事教育工作,,仉華的學生們踐行著老師的教誨,在各自的工作領域內不斷前進,。
在師大的近十年,,仉華用熱愛點燃科研的火焰,將科學知識和科研精神傳承給學生,,用春風化雨般的愛滋潤著他們,。三尺講臺、四季詩意,,她認真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人物簡介:
仉華,1981年生,,河北石家莊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河南省優(yōu)秀專家,、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計劃” ——中原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河南省模范教師,。主要從事生化分析與生物成像,、小分子熒光探針領域研究,主持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區(qū)域聯(lián)合基金重點項目等3項,、省部級及橫向項目8項。先后在J. Am. Chem. Soc.,、Chem.Sci.,、Anal.Chem.等SCI期刊發(fā)表論文50余篇,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8項,,日本,、美國、歐洲專利各一項,。
(黨委宣傳部 劉吉磊 大學生記者 王心茹 蔣玉煒 王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