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崔憲應我院邀請,,做客“音舞名家大講堂”,在院二樓會議室作題為《律學理論的實踐意義》的講座。講座由副院長師玉麗主持,,學院相關負責人,、骨干教師及研究生參加此次講座,。
講座上,院長張偉向崔憲教授表達了熱烈的歡迎,。崔憲教授深入淺出地講解律學的基本理論,,并從數(shù)理的角度帶領師生們了解五度相生律與純律的內在規(guī)律。隨后,,他從和聲運用與曲式分析等角度詳細闡述律學理論的實踐意義,。講座結束后,崔憲教授與在場師生互動交流,,大家踴躍發(fā)言,,崔憲教授一一答疑解惑,到場師生紛紛表示深受啟發(fā),。
本次講座為我院師生在律學理論的相關研究領域開辟了新觀點,、新思路,進一步推動學院學術發(fā)展,。我院常態(tài)化開設“音舞名家大講堂”,,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圍繞音樂舞蹈文化等前沿與熱點,,深入打造音樂學術名片,,為全院師生提供科研交流的土壤,持續(xù)為學院提供高質量的學術盛宴和知識大餐,。
(音樂舞蹈學院 閆潔 趙一鳴/文 魯亞雪/圖)
專家簡介:
崔憲,,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任《中國音樂詞典》(增訂版)常務副主編,2003年度獲文化部科技司“區(qū)永熙優(yōu)秀音樂教育獎”,。主要成果有:曾侯乙編鐘鐘銘校釋及其律學研究(2008年獲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理論評論”三等獎),,音樂學術文集《探律集》《履薄集》,參與編寫《中國傳統(tǒng)樂理基礎教程》,。主要論文有:《先秦樂律的歷史流變》《鐘律與琴律》《曾侯乙編鐘“和”字探微》《正聲與變聲——中國傳統(tǒng)七聲的理論基礎》《律學理論的實踐意義》《不存在中的存在(律學數(shù)據(jù)的實踐來源,、科學依據(jù)與理論價值)》(合著)《長角苗人的音樂》《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琴及其音樂中的文化內涵)》《金湘歌劇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里程碑(聽中央歌劇院原創(chuàng)歌劇熱瓦普戀歌)《系古今、辨名實,、重實踐(黃翔鵬先生的治學原則,、理念與方法)》《為創(chuàng)作而思考的音樂理論研究(童忠良學術成果的研究特色)》《音樂理論創(chuàng)新的意義(童忠良學術研究的理念與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