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江智勇教授團隊在構建手性生物電子等排體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利用手性路易斯酸催化的分子內(nèi)[2+2]光環(huán)加成反應,,通過底物設計,,實現(xiàn)了氮雜雙環(huán)[2.1.1]己烷(aza-BCHs)和雙環(huán)[1.1.1]戊烷(BCPs)的對映選擇性合成,。相關成果發(fā)表在國際化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博士后田棟為本文第一作者,,江智勇教授為通訊作者,。
在藥物化學領域,,生物電子等排體是一種用于優(yōu)化先導化合物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性質的重要工具,。aza-BCHs和BCPs被成功用作吡咯烷和苯環(huán)的生物電子等排體,顯著改善了藥物分子的性質,,但它們的對映選擇性合成仍然面臨挑戰(zhàn),。aza-BCHs和BCPs的傳統(tǒng)合成方法受限于底物范圍,難以構建全碳季碳立體中心,。江智勇教授團隊通過光敏劑和手性路易斯酸的協(xié)同催化,,高效、高對映選擇性地合成aza-BCHs,,并進一步轉化為BCPs,。
該策略成功的關鍵在于:Sc(OTf)3作為路易斯酸催化劑不僅通過降低底物的三重態(tài)能量促進DPZ(*DPZ)的三重態(tài)與烯酰胺的能量轉移過程,還促進了隨后的環(huán)加成反應,從而以高產(chǎn)率,、ee,、drs和廣泛的底物范圍合成有價值的氮雜芳烴官能化aza-BCHs。同時通過aza-BCHs的氮原子刪除過程轉化為2-取代的BCP,,包括那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全碳四元立體中心的BCPs,,有效地避免了基于自由基的骨架編輯過程中的外消旋化。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03542
(化學化工學院 蔣 濤 王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