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北京師范大學色音教授應邀在崇文樓506室為文學院師生作題為“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以內蒙古烏蘭牧騎為例”的講座,。近百名師生參與學習本次講座。講座由中原非遺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教授主持,。
色音教授通過介紹我國的民族政策,,引出對烏蘭牧騎創(chuàng)建歷程的闡述。他以安代舞為切入點,,從整體論視角分析烏蘭牧騎隊員對蒙古族民間藝術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他指出,60年來,,烏蘭牧騎對蒙古族民間藝術的不斷吸收和加工創(chuàng)新,,使得蒙古族民間藝術不斷與時俱進、順應當今社會需要,,得到了極大的弘揚和發(fā)展,。色音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強調在當今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烏蘭牧騎也需要適當考慮市場運作,,探索結合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路徑。講座結束后,,色音教授就安代舞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方式及其成功之處等問題與在場師生進行深入交流,。
丁永祥主任對色音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謝。他指出,,色音教授介紹的關于蒙古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思考和做法,,為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和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鼓勵更多師生關心,、支持和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讓非遺文化不斷傳承,,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專家簡介:
色音,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第二屆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內蒙古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學科調查研究”首席專家,,出版《蒙古民俗學》《蒙古游牧社會的變遷》等專著 12 部,,在《人民日報》《中國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戰(zhàn)線》《民族文學研究》等報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40余篇。
(文學院 劉婧逍/文 龍 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