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始建于1951年,后因院系調整停辦,,1985年恢復建系,。2001年起,,所屬二級學科陸續(x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成為省一級重點學科,。
本學科以中原語言,、文學研究為基點,,以彰顯中原文化當代價值,、推動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為己任,形成如下特色:(1)中原文獻整理與研究,。重視對中原古代別集的整理及傳播接受研究,;(2)中原方言研究。將漢語歷史發(fā)展研究與中原文化研究緊密結合,;(3)中原作家群研究,。重視中原作家的敘事特征和創(chuàng)作生態(tài)研究;(4)中原文化生態(tài)研究,。重視中原瀕危劇種,、民俗的挖掘與研究。
學科隊伍:教授21人(博導5人),,學術骨干90%為博士(百篇優(yōu)博1人),、75%主持有國家社科項目。學科成員41%有國內外訪學經歷,。建有3個省級研究基地,、3個省級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
成果:近5年,,主持國家社科項目19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2項,,出版專(譯)著34部,,發(fā)表CSSCI源期刊論文156篇,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7項,。入選國家精品視頻課3門,、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2部。
影響:當代小說敘事學,、中原文獻整理和非遺保護研究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尤以孫先科“十七年”小說敘事研究、周相錄元稹資料整理與研究,、丁永祥懷梆文化生態(tài)研究最具代表性,。學科點14人次獲國家、?。◤d)級人才稱號,,12人次在國家級學會有學術兼職(會長1人)。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方向劃分:
學科方向一: 文藝學 | 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生態(tài)學,、文藝美學,、當代文學批評等。在生態(tài)文學批評、當代文學批評前沿問題,、非遺活態(tài)保護等方面特色鮮明,。專著《道在途中——中國生態(tài)批評的理論生成》《懷梆文化生態(tài)研究》等有較大影響,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主持3項國家社科項目,,獲5項省級科研獎勵。本方向有博導1人,,2個省級科研平臺,,1個省級創(chuàng)新團隊。非遺教育實踐活動被央視等媒體多次報道,,并入選教育部“禮敬中華”示范項目,。 |
學科方向二: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語法、語言文字應用,、語料庫語言學等,。其中,“動詞重疊”“詞綴及構詞的歷史發(fā)展”等漢語史專題研究以及語料庫建設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產生較大學術影響,。本方向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漢語哲思與表達藝術”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修辭學講義》為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本方向有博導1人,1人任中國文章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修辭學學會常務理事,,2人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 |
學科方向三: 中國古代文學 | 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文獻整理,、詩詞批評、宗教文學等,。在中原作家別集的整理與研究方面成績尤為突出,。出版《中州文獻總錄》《元稹集校注》(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之一)《支遁集校注》等著作多部,主持國家社科項目5項(2017年又新增4項),。目前正有序推進“中原文獻鉤沉”的編纂工作,。本方向擁有省級基地“中原文獻與文化研究中心”,,有博導1人,,3人在國內一級學會及二級學會兼任常務理事、理事等職,。 |
學科方向四: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小說敘事,、中原作家群、新時期文藝思潮等。專著《說話人及其話語》等以敘述學為切入點,,運用文獻整理,、文本細讀、歷史研究等方法,,形成了“從形式分析進入意義”的研究范式,,產生較大影響。依托本方向的“新世紀河南作家研究”省級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對河南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征,、文化生態(tài)進行考察,推動了河南文學研究,。博導2名,,省優(yōu)秀專家1名;百優(yōu)論文獲得者1名,,有2個省級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和1個省級教學團隊,。 |
學科方向五: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英美詩歌、中外文學比較,、猶太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在英國當代詩歌,、中國近現代翻譯理論研究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著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當代英國詩人群體研究》《英國田園詩歌發(fā)展史》運用闡發(fā)研究的方法,視角獨特,,有一定影響,。省優(yōu)秀學者、學術技術帶頭人各1人,,多人在國內學術團體擔任重要兼職,。主持國家社科項目5項,獲省部級獎勵2項,;多篇論文發(fā)表在《中國翻譯》《國外文學》等重要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