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發(fā)展: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打造中原文化研究高地。河南師范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中原紅色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以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依托,,以歷史文化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文學院,、旅游學院為校內協(xié)作單位,,同時聯(lián)合河南省“三學院三基地”、河南紅旗渠精神研究會,、安陽師范學院,、南陽師范學院、信陽師范學院等建設而成,,于2018年8月17日,,獲批2017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培育基地,。
成立宗旨:該中心旨在發(fā)揮河南師范大學在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理論研究優(yōu)勢,整合紅旗渠干部學院,、大別山干部學院,、南水北調精神教育基地和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精神教育基地等力量,推動多方實質性合作和協(xié)同創(chuàng)新,,形成中共黨史,、革命精神和文化資源的研究聯(lián)盟,建設黨史和革命精神研究的高地,、革命傳統(tǒng)教育宣傳的陣地和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智庫,,學習和宣傳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革命文化,挖掘中國共產黨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從而促進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專家隊伍:“研究中心”實行開放式用人機制,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組建了一支理論功底扎實、學術水平高,、學緣和學歷結構合理的研究隊伍,。成立了以清華大學吳潛濤教授為主任的學術委員會,統(tǒng)籌指導中心的學術研究及其他學術活動,。中心主任為河南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鄭邦山教授,。中心辦公室設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研究會的執(zhí)行機構,,負責課題申報,、學術活動、簡報編發(fā),、日常管理,,以及與上級主管部門及其他“研究中心”的協(xié)調與溝通。該中心現(xiàn)專兼職教師35人,,具有教授職稱的有13人,,占37%,具有博士學位的有20人,,占57%,,入選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5人。成員結構合理,,具有良好梯度,,40歲以下的占26%,41-50歲占31%,51-60歲占23%,。
突出成果:近三年來,,共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9項,省部級項目24項,,市廳級項目17項,。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理論版)等核心期刊發(fā)表65篇,,出版理論專著13部,獲省級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13項,。同時,,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河南科技學院學報》開設專欄,,支持該中心建設。積極開展中原紅色文化口述史研究,,從2016年起,,開始紅旗渠口試史整理工作,此項工作成績斐然,,獲得一致好評,,也引起媒體報道,2017年人民日報刊圖——河南師范大學“紅旗渠精神”口述史整理,。與此同時,,2017年7月,“中原紅色精神”口述史實踐調研團,,開展新鄉(xiāng)市先進群體口述史整理,。積極參加教育部紅色文化資源研究聯(lián)盟會議,圓滿完成《初心——重讀革命精神》一書中紅旗渠精神一章的寫作,,出版《紅旗渠精神》讀本,。
發(fā)展目標:在建設目標上,努力實現(xiàn)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第二批建設行列,;中原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在研究目標上,加強面向大中小學生的新中國建設歷史與革命傳統(tǒng)教育,;形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原人民苦干巧干案例的系列報告,。在發(fā)展定位上,實現(xiàn)中原紅色文化研究的高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宣傳教育的陣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智庫,。
社會服務:中心專家擔任各級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會員,長期為河南省民政廳,、河南省公務員局等政府系統(tǒng),,河南省科協(xié)等服務系統(tǒng),河南省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等高校系統(tǒng),,作理論宣講,。中心成果許多被河南省婦聯(lián)、共青團河南省委,、河南省教育廳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