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學院呂友仁教授做客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講座
2014年12月8日,我校文學院呂友仁教授做客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思勉人文講座,,做了題為“疏不破注——一個亟待重新認識的經學史概念”的精彩演講,。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劉永翔教授、古籍所所長顧宏義教授,、古籍所黨總支副書記方笑一副研究員出席,。講座由顧宏義教授主持。 在我國傳統(tǒng)經學研究中,,自孔穎達《五經正義》問世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但令人遺憾的是:對孔穎達《五經正義》中疏與注的關系的認識,,人們仍習慣用“疏不破注(或疏不駁注)”來表達,,呂友仁教授從“疏不破注”問題研究現狀述評、“疏不破注”概念的由來,、孔穎達《五經正義》破注實例,、皇侃“既遵鄭氏乃時乖鄭義”的調查報告、孔穎達編撰《五經正義》的六項基本原則等多方面加以論述,,對經學史上由來已久的“疏不破注”問題進行梳理分析,,認為學術界篤信的“疏不破注”的概念是一個以偏概全的結論,。他指出孔疏并非注文的奴婢,,對注文百呼百應,而是一部具有“求真”品格的獨立著作,??资柙陉U釋注文時,第一要向上看,,看注文是否背經,;第二要左右看,看是否有比注文更好的他家注解,。當注文滿足不了以上兩個條件的任何一個時,,疏必破注。呂教授認為,,《五經正義》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正是由于它的這種獨立品格、求真精神帶來的學術價值。 呂教授的講座,,糾正了從古至今經學研究上的一個誤區(qū),,厘清了“疏不破注”說以訛傳訛的發(fā)展脈絡,解決了經學研究史上一個無法回避的基礎問題,。呂教授精彩的講座引起聽眾的強烈共鳴,,講座后,呂教授與聽眾進行了長時間的互動和交流,,不少聽眾就孔穎達《五經正義》及經學領域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提問,,呂教授都進行了精彩而詳細的解答。 (社科處 田小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