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應我院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楊清正教授以“I-型光動力治療光敏劑”為題來我院作精彩報告,,報告在化學北樓N217進行,。學院青年骨干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了本場報告,。
光動力治療(PDT)是利用光敏藥物(光敏劑)在光照下敏化分子氧產(chǎn)生的活性氧對腫瘤或感染性疾病進行治療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于其具有副作用小,、特異性高以及不產(chǎn)生耐藥性等優(yōu)點而備受關注,。根據(jù)敏化生成活性氧的機制不同,,光敏劑可分為I-型和II-型光敏劑。目前已報道的光敏劑大多為II-型光敏劑,,其對氧濃度高度依賴,,而腫瘤組織固有的乏氧微環(huán)境會嚴重限制PDT療效。與此不同,,I型光敏劑具有良好的乏氧耐受性,,即使在乏氧條件下,也可以發(fā)揮PDT療效,。然而,,由于能量傳遞和電子轉移的競爭,,并且光敏劑往往更容易通過能量傳遞途徑敏化分子氧生成1O2,目前缺少有效的策略來控制光敏劑通過電子轉移而不通過能量傳遞敏化分子氧,,使得I型光敏劑的設計開發(fā)極具挑戰(zhàn),。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三種構建I型光敏劑的策略:1)通過合理的分子設計降低光敏劑的三線態(tài)的能量,,使其不能與分子氧發(fā)生能量傳遞生成1O2,,從而選擇性通過I-型光動力途徑生成超氧陰離子自由基;2)通過分子組裝的方式引入電子給體或受體,,促進光敏劑的電子轉移效率,,實現(xiàn)了II-型光敏劑到I-型光敏劑的轉變。(3)利用光誘導歧化反應制備單一組分的超分子I-型敏化劑,。
在場師生積極提問,,與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報告人簡介:
楊清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化學學院副院長。1998年畢業(yè)于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3-2009年先后在法國路易斯巴斯德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回到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4年調動到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超分子光化學,,包括分子組裝對激發(fā)態(tài)性能的調控、基于組裝的光功能體系的構建及其在發(fā)光材料,、熒光探針,、光動力治療等領域的應用等。在Nat. Commun.,、JACS,、Angew等國際知名刊物上發(fā)表文章100余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2012)及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5),,亞洲及大洋洲光化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13),,英國皇家學會的牛頓高級學者基金(2015),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化學青年獎(2021),。
(化學化工學院 王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