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應我院邀請,天津工業(yè)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劉義教授,武漢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蔣風雷教授,、武漢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周曉海在東區(qū)實訓樓1509報告廳為我校師生作學術報告,。學院學科學術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100余人參加了本次學術交流活動,,報告由院長曹治國主持。
劉義教授報告題目為“碳點對蛋白纖維化調(diào)控作用及其機制”,。報告中,,劉義教授首先介紹了功能納米材料及其生物效應,指出了納米“結(jié)構(gòu)”,、“性能”及“界面”之間的相互關系,,闡明功能納米粒子與生命體系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基礎。同時介紹了蛋白纖維化抑制劑的研究進展主要包括多肽類抑制劑,、小分子抑制劑及新型納米材料,,指出新型納米材料中碳納米材料因其生物兼容性高、表面易修飾,、水溶性好及抑制Aβ纖維化等優(yōu)勢而極具吸引力,,并詳細介紹了課題組在碳量子點在蛋白纖維化研究中的進展。
蔣風雷教授的報告題目為“金簇與酶相互作用熱力學和動力學”,。報告中,,他首先介紹了熒光原理及熒光材料的應用,對熒光材料進行了介紹,,指出量子點是一類典型的熒光納米材料,,在顯示技術、光電轉(zhuǎn)換,、生物醫(yī)學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指出要解決熒光納米材料的三大問題即熒光猝滅、功能受損及潛在危害則需要理清熒光納米材料與生命體系的相互作用及其規(guī)律,,而其關鍵在于理清納米-生物界面作用機制,。為此蔣風雷教授團隊提出三個模型即:納米材料表面“兩步配體交換”熱力學模型、超小納米粒子的“蛋白復合物”模型,、納米粒子與蛋白相互作用的“結(jié)合-作用”兩步熱力學模型,。解釋了相互作用的熱力學含義,構(gòu)建了熱力學性質(zhì)與作用物結(jié)構(gòu)之間的關聯(lián),,揭示了疏水作用的關鍵角色,。
周曉海教授的報告題目為“二氧化碳的CCUS——從捕集到化學轉(zhuǎn)化”。他從CO2(Carbon Dioxide)的捕集(Capture)、利用(Utilization),、儲存(Storage)三個方面對現(xiàn)階段已有技術進行了評述,。尤其在CO2捕集吸收方面,周曉海教授詳細介紹了常溫常壓下化學吸收法,,如胺類化合物,,離子液體捕集等,而后分析了CO2分離技術所面臨的挑戰(zhàn),。周曉海教授在報告中同時指出,,在進行CO2轉(zhuǎn)化為高值化學品時,不僅要考慮經(jīng)濟收益,,更要考慮是否會增加更多的CO2所帶來的環(huán)境壓力,,對實現(xiàn)減排、碳中和目標產(chǎn)生負面影響,。
三位教授在報告后細致回答了與會師生提出的問題,,并展開了積極、充分的學術交流與互動,。
(環(huán)境學院 禹同歡 武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