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fā)布了三學期制改革通知,宣布該校將于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實行三學期制,。
這使得目前實行三學期制的“985”工程高校數(shù)量增至28所,,意味著超7成(73.68%)的“985”高校均已實行三學期制。
以往,,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均采用兩學期制,,即一學年分為9月開始的秋季學期和3月開始的春季學期,而“985”高校的改革似乎預示著,,三學期制改革已成為高水平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普遍選擇,。
那么,三學期制改革源自何處,,又有哪些優(yōu)勢和弊端呢,?
調整為三學期之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期分配情況,。(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微信公眾號)
01 三學期制的國內外歷史淵源
據(jù)考察,,三學期制的形成最初與戰(zhàn)爭的歷史環(huán)境有關。
三學期制的提出最早來自于康奈爾大學于1918年舉行的一次非正式教師會議,。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康奈爾大學希望提供靈活的注冊入學時間,以服務于當時服兵役的大學生和學生軍團,。
后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不僅導致大批學生中斷學業(yè)入伍,,還帶來了大量老兵安置問題,因此,,哈佛大學也進行了三學期制改革,,為這些人提供靈活入學的機會。
同時,,當時的哈佛校長還指出,,三學期制能夠滿足一些希望壓縮教育過程總時間、更快畢業(yè)的學生的需要,。
戰(zhàn)爭之后,,三學期制逐漸在更大范圍得到普及,,因為它被看作具有諸多優(yōu)勢,包括:更有效地利用時間,、鼓勵教師之間的協(xié)調,、擴大課程范圍,、減少對資源的需求,、提高調度和變更的靈活性等。
在我國,,三學期制最早由錢偉長于1985年引進實施,。
考慮到當時兩學期制存在的弊端,即一方面高校教學內容龐雜,,另一方面學期過長導致學生一開始松懈學業(yè),,時任上海大學校長的錢偉長就希望通過學期制改革促使教學內容得到精簡,并鍛煉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效率,。
具體而言,,錢偉長推行的是三個理論學習學期加一個實踐教學學期的教學制度。兩學期制本有36個星期授課,,調整至三學期制后,,授課周數(shù)就降至30個星期,這既解放了教師,,為其提供科研便利,,也最大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錢偉長資料圖(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02 國內高校三學期制實踐 實施方式不同 有高校調回兩學期制
盡管均被統(tǒng)稱為“三學期制”,,但各高校的實施方式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三學期制是在保持原來總教學周數(shù)和總假期周數(shù)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將一學年分為三個學期,。
有些學校采用了“兩長一短”的做法,其中,,長學期以理論教學為主,,短學期則以實踐教學、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平時不方便安排的公選課為主,。有的高校還會邀請一些海外學者開設較短的暑期課程。
案例例如,,廈門大學在暑期由不同學院自主決定小學期的內容,,可以是社會實踐,也可以是一些專家講座,。中國政法大學開設的夏季學期鼓勵各教學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實習教學活動,,排課形式也會靈活多樣,可以多天連排,,也可以多課時連排,、線上線下連排進行混合式教學等。南京大學則開辦了“暑期學?!?,聘請國內外學者開設專題講座,開放實驗室安排研究型實驗,,舉行競賽培訓,,進行實習和社會實踐等。浙江大學則在國內首推“四學期制”,,于2004年開始踐行春,、夏、秋,、冬四學期的上課方式,,其初衷是為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和科研自由度。
總體而言,,高校多是出于減少傳統(tǒng)兩學期制的弊端考慮而實施“三學期制”(或“四學期制”),。
在兩學期制下,一是每個學期的時間較長,,學生學習效率低,,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二是課程總量不足, 使學分制中的選課門數(shù)較少,;三是教學設備的資源利用率較低,也不利于展開國際學校交流與合作,。
而學期制的改革旨在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教師投身科研和課程結構的靈活優(yōu)化,并提升教學科研資源的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學在實行“三學期制”后,于2016學年重新調整回“兩學期制”,。
該校認為設置教學安排時,,要考慮到學生受教育的承受能力,以及放假時路程往返的難度,,在結合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工作要求和總結“三學期制”實踐的基礎上,,實行二學期制應該比較合理。
某種程度而言,中山大學向兩學期制的回歸表明近年來的高校學期制改革,,仍存在一些問題,。
中山大學2015年決定將調整學期制,由“三學期制”調整為“兩學期制”,。(來源:中青在線)
03 實行三學期制的現(xiàn)實問題
實行三學制后能否提升學生課業(yè)表現(xiàn),?
美國猶他大學的一項實證研究顯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基礎上,,相比于三學期制下的學生,,兩學期制下的學生擁有更高的平均績點。
研究提出的可能解釋是,,考慮到以上兩種學期制都規(guī)定了相同的最低畢業(yè)分數(shù),,三學期制下的學生每年有機會上更多的課,獲得更多學分,,即使有課程未通過,也可以選擇其他課程來滿足最低畢業(yè)學分,,這也就意味著,,為了準時畢業(yè),兩學期制下的學生每年需要有更高的課程通過率,,從而顯示出更高的平均績點,。
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尚沒有對實行三學期制后學生表現(xiàn)是否提升展開具體的實證研究,,但一些網絡調查則反映,,學生們仍以“掙學分”為主要目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提升效果并不理想,。
實行三學期制后,,師生滿意度并不一定高
學校師生對三學期制也有一定爭議。
例如,,一些來自上海大學的師生表示,,實行三學期制后,一些難度較大的課來不及在一個學期內上完,,學生感覺沒上過幾節(jié)課就需要準備期末考試,,導致師生均難以應付。
一方面,,三學期制對學生自學能力以及教師“授人以漁”的培養(yǎng)能力的高要求,,并不完全適用于當今通過應試教育選拔高校生源的大眾化教育體系,因此會有一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快節(jié)奏的自主學習方式,,無法打下牢固的學業(yè)基礎,,也會有部分老師做不到精簡地傳遞知識,而是把原來適用于長學期的教學大綱壓縮在一個短學期內上完,,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短學期多被安排在暑期,教職員工和學生需要在高溫天上班上學,,教課和學習效率都比較低,。炎熱的天氣也給高校后勤服務提出了困難。
三學期制的資源配置效果不如人意
三學期制的本意是提升教學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但有調查顯示,,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并沒有預期高,甚至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浪費,。
比如,,在課程數(shù)量增多的同時,由于教師之間缺乏溝通,、教務部門審核不充足,,課程內容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不少教師在三學期制下,,僅僅是沿用兩學期制的教學大綱而壓縮了教學內容,、課堂互動等環(huán)節(jié),導致教學效果反而變差,。
南京某大學的訪談調查中,,師生們一致認為三學期制與某些基礎課的補考率上升存在一定程度相關性。以犧牲教學質量來換取的課程多樣性,,實質上是對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
04 高校學期制改革對策
設置改革過渡期
縮短的教學時間以及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無論對教師,、還是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挑戰(zhàn)。
如果教師沒有能夠從根本上理解三學期制的意義所在,,僅僅是機械地壓縮學時,,而不根據(jù)需求重新調整教學大綱和教學方式,那么只會造成教師疲于完成大綱的教學任務,,而學生則跟不上進度,。
對于學生而言,學校也需要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非只是“趕鴨子上架”式地提出強制要求,。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并非所有人都能夠快速適應三學期制帶來的改變,。
因此,在學期制改革過程中,高校應提供充足的過渡適應期,,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理論認知培養(yǎng):重點不在于教學時間的改變,,而在于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改進,。
同時,,決策層和管理層需要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首先取得他們對學期制改革目標的認同,,再加強對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與方法的培養(yǎng),。
實施系統(tǒng)工程
學期制改革并不是只要改變學期時長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完善的學分課程制度,,并且相應地改變課程設置,、師生互動模式、教學計劃等內容,。
除了管理層的推進,,自下而上的參與也至關重要:由師生自發(fā)組織起來,反映目前學期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他們的訴求,,往往比決策者直截了當?shù)刈鰶Q定要更加真實地貼近師生的學習和科研需求,,也會減少政策落地的內部阻力。
除此之外,,后勤保障、實驗室資源,、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對接等建設短學期所需要的資源準備,,也均要納入系統(tǒng)性的統(tǒng)籌規(guī)劃之中。
因地制宜調整課程
學期制改革的關鍵不在于切割學年的形式,,而在于真正響應師生需求,,開設出有價值的課程。
一些基礎課程可能需要大量知識傳授,,而研究型課程和實驗型課程也各有教學上的側重點,。對于不同學科、不同課程而言,,其與短學期的適配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因此,高校需要針對不同課程的內在邏輯來把握教學周期,,改進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科目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教學資源,,實現(xiàn)學生和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上獲益的最大化,。
原文請參看微信公眾號“一讀EDU” ,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