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儲殷 來源:中國青年報
首先,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目標是什么,?在去行政化之前,,更要關注的是,去了行政化以后會怎么樣,。如果去行政化之后是要搞自主辦學,,那么更重要的則是自主辦學如何展開。從教育部的文件來看,,去行政化的改革是對高校的松綁以及教育部的權力下放,,但是,權力下放到高校就是去行政化了嗎,?高校內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怎么轉型?如何處理,?我們必須意識到存在這樣一種可能,,那就是在教育部的權力下放到高校之后,高校領導會繼續(xù)沿用行政化的模式來管理高校,。在外部行政權力監(jiān)管力度下降的情況下,,這反而會強化高校內部的行政化管理力度。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教育部的某些課題雖然有腐敗,、有暗箱操作也有泡沫,但是比起地方上,、高校自己的項目,、課題,還是要好得多,。教育部的某些評選不乏水分,,但比起許多高校自己搞的評選還是要規(guī)范得多,。在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沒有理順的情況下,對教育部與高校關系上的去行政化并不見得會帶來自治能力的提升,。想想看,,自主招生的改革改了這么多年,為什么大家現(xiàn)在反而越來越覺得以前的高考制度好,。雖然“大亂才有大治”是改革常常難以避免的現(xiàn)象,,但是教育改革也許會涉及幾代學生,實在是亂不起,。
其次,,高校去行政化以后,高校和行政體制的關系怎么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大多數(shù)高校是無法靠從社會上募集資源來生存的,如何從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搞來資金,、政策、土地,,往往是高校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行政級別其實提供的是高校與政府對話的渠道與平臺。有級別的校長可以直接和省長,、市長,、局長談,沒級別的校長得到辦公大廳掛號排隊,,看窗口科員的臉色,。如果校長沒有了級別,甚至教育系統(tǒng)開會,,校長坐在哪里都成了問題,。如果沒有制度上的匹配,就將大學“去行政化”,,其實是將大學從目前主要的資源分配體系里“踢出去了”,,可是踢出去的后果,真的是改革者與高校能夠承擔的嗎,?
最后,,誰來主導高校的去行政化?怎么改,、改哪里都是教育部門說了算,,一方面,這種自我改革很可能會造成“夾生飯”“半桶水”的改革;另一方面,,它還可能造成一種尷尬的局面,,那就是該放權的地方不放、該負責任的地方反而借著改革的名義推卸了出去,,結果,,改革不僅沒有實現(xiàn)目標,,反而成了有關部門解套,、卸責的工具。